时间:2024-08-1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牡丹、梅花、月季、菊花等中国传统名花经过品种改良与产业升级,在北京、山东、浙江、湖北等地广泛应用,累计新增产值达到8.42亿元。
帝王花等原产南半球、以前全部依靠进口的木本切花,解决切花采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后,国产切花份额占比超过了80%。
还有冠径可达1.5米、单株开花13000朵的观赏小菊;每年能开两次花的萱草与鸢尾;香花型、重瓣型,可用于地被和盆花的矮化型新品种紫薇;叶色常年紫红色,残花不宿存的榆叶梅……
这些都是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取得的花卉研发成果。 近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赴北京林业大学调研,并举行了花卉育种研发及成果转化座谈交流会。如何让科研成果有“颜”更有“值”,加快性状表现优异的植物新品转化落地速度,助力北京花园城市建设,并应用到全国生态园林景观建设中,20余位参会嘉宾开展了讨论。
科技助力浇灌朵朵花开
早在北林大园林学院创立之初,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就提出了“改革名花走新路,选拔野花进花园”的学科发展思路。在花卉抗性、观赏性上下功夫,提高育种效率,深入挖掘花卉的文化内涵,一直是园林学院开展花卉研发工作的重点。
目前,园林学院在我国传统名花梅花、牡丹、菊花、紫薇、月季等的品种选育中,成果丰硕。如抗寒梅花品种‘送春’等可耐受-30℃低温,让梅花的种植区域从长江流域向北拓展了2000多公里;适用于地被和盆花生产的紫薇品种‘玲珑’,则丰富了传统紫薇的应用场景;花油两用的牡丹‘京红’、花果兼用的梅花‘玉龙红翡’等兼具了景观与经济价值;还有特殊花色、叶色,花期更长、花量更大的各种花卉品种,包括‘京云香’牡丹、‘粉面香妃’月季、‘太行银河’菊花、‘云裳’大花紫薇、‘骄阳’百合……不胜枚举。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志强介绍,多年来,依托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花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产学研系列创新平台,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持续开展花卉种质资源收集、品种选育、生产技术研发、生态景观营建等工作。至今共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30余项,先后获批建立了梅花、紫薇、榆叶梅等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主持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15项。
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资源圃中走进生产温室,走上城市街头,走进百姓生活。这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共同参与。多年来,北京林业大学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紧密联系,共商科研发展方向。园林绿化局做“红娘”,为北林大科研团队与北京有实力的花卉生产企业如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北京安海之弋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牵线搭桥”,助力更多优秀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此次座谈会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北京花卉协会会长贲权民在发言中提到,矮化,懒人化,兼具药用、食用功能的,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有特色文化内涵的花卉品种因为能够满足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兴起的家庭园艺市场的需求,未来将大有“用武之地”,这些方向值得育种工作者关注。
打造特色鲜明的花园城市
“立足北京需求开展花卉研发,用科研实力助力北京的城市景观建设,是我们的重要方向之一。”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助理、园林系主任孙明教授介绍。
近几年,在北京开展花园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连续举办了多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花卉活动,如花卉文化节、新品种展示会等。今年北京月季文化节期间,共展示月季品种3000余个,并设置11大展区,展区数量达历届之最。不仅线下举办了丰富的科普研学、文创活动,市民还可通过VR、AR技术进行云观展、线上体验。不少花卉文化活动也已打响了品牌,广受关注,如每年秋季举办的“斗菊”与“菊王”评选等。
在不少活动中,都可见到“北林的花”的身影。今年的北京牡丹文化节上,不仅 有‘魏紫’‘姚黄’等经典品种展示,由园 林学院教授成仿云团队选育的新品种‘京荷蓝’‘京醉美’等,也凭借其独特的形态 和颜色,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牡丹文化节期间,游客们纷至沓来,赏花拍照,也带动了牡丹画、牡丹茶、牡丹精油、牡丹花饼等花卉衍生产品销量大增。
“北林的花”不仅走进了北京的公园与街头,也辐射到全国各地。北林大菊花科研团队培育出的“京林”系列菊花新品种,在北京、河北、四川等11个省区市大面积推广种植,融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理念,并开发赏食兼用菊花品种,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座谈会上就如何加强产学研三方合作、更好地利用科研成果助力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等话题展开了讨论。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堂仁认为,北京科研优势突出,在建设花园城市过程中,可以重点突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京花品牌,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优品种应用场景与范围进一步扩大。
城市园艺理念的普及也给科研工作带来了新变化。今年北京举办的几场花卉文化节都在花卉生产或科研基地设立了分会场,尤其是种质资源圃的开放展示,不仅让游客大饱眼福,也加深了他们对花卉的认识与了解。目前,北林大不少育种团队与市属公园、花卉企业合作,开展种质收集、展示工作,产学研的融合更加紧密,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育种工作中种质资源收集场地的难题。
贲权民表示,未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会持续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之间的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以科技推动花卉全产业链发展,让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花、网红花。让科研成果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首都的生态文明与花园城市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
下一篇:从春季苗木销售看行业发展趋势